行业资讯

天津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绿色发展 坚持顶层设计与先行先试相结合,聚焦政策研究强化技术研发

[2021-09-14]


2021-09-14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新天津生态城不动产登记中心,是天津市首个经认定的“零碳”建筑示范项目。记者日前登上它的楼顶后看到,整栋建筑顶层表面铺满了光伏发电板,层叠如鳞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整个中心建筑面积为3467平方米,已经完全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9吨,相当于种树3000棵。”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于晓明介绍,这座建筑通过对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最终实现零碳运行。据测算,整栋建筑每年可节约17.2万度电,能源自给率达112%。

  就在今年6月,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经过科学评估,为中新天津生态城不动产登记中心颁发了全市首块“零碳”建筑标牌,而评估标准则依据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制定的全国首个零碳建筑团体标准——《零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在建筑能效指标方面较国家绿色建筑三星标准更为严格,以居住建筑为例,国家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规定供暖负荷降低比例为15%,《指南》则规定供暖负荷降低比例需达30%以上。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涛表示,《指南》的颁布实施,将促进建筑领域“提标、增效、节能、降碳”,助力绿色建筑迈向零碳建筑,对推进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较大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把关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能源、工信、建筑等重点领域专项推进小组。

  6月18日,天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暨天津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会议、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合并召开。会上,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决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在会上作工作部署时强调,要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7月13日,李鸿忠专程到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他强调,要加强科技引领支撑,发挥科研优势,为制定实施相关方案提供科学支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减污降碳核心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8月18日,廖国勋到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调研时,首先来到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强调要以政策和技术研究为先导,持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明确118项重点任务清单

  天津坚持顶层设计与先行先试相结合,建立起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机制。率先启动碳达峰、碳中和立法工作,将基本管理制度和绿色转型、降碳增汇、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以法规形式予以明确。印发《天津市“双碳”工作关键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措施清单(第一批)》,明确前期118项重点任务清单。

  同时,培养壮大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与运输组织体系,统筹“车油路港”综合施策,构建绿色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天津港绿色港口建设为核心调整运输结构,建设“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推进海铁联运。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

  天津还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组织实施10项重大科技专项。依托北疆电厂、华能IGCC及大港油田、渤海油田试点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发展,在滨海新区开展陆地与近海区域的废弃油气藏、盐水层封存试点。

  在推进“871”重大生态增汇工程上,天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393.7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海总面积的9.91%。持续推进七里海等4个湿地875平方公里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退耕还湿等工程,提升湿地碳汇能力。

  当前,天津“津滨”双城间“绿碳银行”正在抓紧建设。从天津市向南驱车半小时,就可来到位于西青区王稳庄镇境内的西青生态廊道。西青生态廊道是天津市“津滨”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之一。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始于2018年。近期规划到2021年,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远期规划到2035年,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0%。截至今年上半年,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73万亩(含部分水面)。

  “据测算,当前绿色生态屏障区碳汇约12.6万吨/年,而根据屏障区总体规划、造林绿化专项规划测算,到2035年,屏障区碳汇将达到约20.6万吨/年。”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规划部门负责人赵翌晨说。

  探索低碳道路倒逼高质量发展

  在低碳科研方面,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10年来聚焦政策研究和技术研发推广,开展了低碳循环发展相关规划编制、碳排放交易统计核算核查等工作,为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全市已建设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两个、市级低碳工业园区5个。其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低碳发展方面始终走在国家级经开区前列。园区内企业低碳项目投入不断加大,长城汽车产业园2万千瓦屋顶光伏项目于2014年正式并网发电,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1842.17万度。

  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天津是国家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碳交易履约率连续多年保持100%。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完善交易体系和管理制度,创新实施碳配额有偿竞价机制,实现碳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今年上半年,天津市配额总成交量达856万吨,配额总成交金额达2.53亿元,均位列全国第二。

  “十三五”以来,天津市坚持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新建项目“五控”治气,坚持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治水,着力解决“钢铁围城”等突出问题,在推动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的同时,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2%以上,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降低约60%,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指标任务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目标任务。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3750万吨,累计削减789万吨,降幅17.4%。今年上半年,全市能耗强度同比下降3.9%,高于3.7%的年度目标,降幅在直辖市中名列第一。2020年,天津市PM2.5年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0%;全市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首次达到55%;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70.4%,较2015年的7.8%提高62.6个百分点。

  下一步,天津市还将在“减污降碳”的新征程中持续发力,在制定全市碳达峰总体方案的同时,推进市级各部门同步落实分领域行动方案,推进16个区着手制定本区行动方案;出台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则,建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会议制度等;突出持续削减煤炭、增加天然气供应、本地非化石能源使用、提高绿电比例“一减三增”,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和交通结构,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调度推动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实,做好典型示范。

  记者郭文生 任效良


分享到: